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(《论语·阳货》)
乡原,即“乡愿”,
乡,民间。
愿,谨厚。
所谓乡愿,在现实中颇为常见,就是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。
先圣孔孟认为这类人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,自以为是”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
这类人是道德的败坏者。
人民艺术家“豆子”曾经说:“如果这世界是美好的,善意的,那么乡愿是没有危害的。但若人们遭遇困境和不公的时候,乡愿的行为,就能很轻易地体现出其让人讨厌的地方了。”
乡愿的讨厌之处在于:
你找他评理,他的处理方式通常是:不管谁对谁错,各打五十大板。
你被欺负了,他总是会说:你也有不对的地方。
更有甚者,看似含糊其辞,实则火上浇油,生怕事情早早收场,一副看戏心态。
所以你们看,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确实是道德的败坏者。
诚然,这个世界并非黑白分明,但对于大是大非的善恶问题,总是要立场坚定的。
最近碰上了这么一档子事:
小吴女士,是小季女士的表姐。
小吴女士从小到大普普通通,普通地从普高毕业,普通地从公办本科毕业,现在也从事着普通而辛苦的工作。
小季女士并没有考上普高,她父亲认为继续读书无用,拒绝让她就读职高,亲戚百劝不得,只得作罢,于是小季初中毕业辍学,在社会上浮沉至今。
二人中学之时便不是一路人,颇有矛盾,被长辈们劝了下来,此后数年再无交集,
也就是说,二人从17岁至今再未见过一面。
直到今年1月,小吴女士的亲爷爷,也就是小季女士的亲外公去世了。
……
至此,二人还是没有交集,因为小季不知出于什么事由拒绝参加外公的葬礼,从去世到入土为安,她没有来过一次。
但小吴女士和她的姑姑吴*华恢复了一些来往,相互交流家长里短,子女近况。
本以为会接着平平淡淡,
麻烦来了。
不知吴*华对她女儿小季女士说了什么,
也许是见到了从小到大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而今又压了自己一头;
也许是吴*华为了让自家女儿上进从而说了一些逆耳之言;
也许是别有用心之人凭空捏造了一些挑唆之语……
本来和小吴女士多年没有来往的小季女士,内心不知怎的冒出了无名之火,她又不敢直接和小吴女士当面对阵,于是伸手向了键盘,给小吴女士发了电子邮件——

言语粗鄙,用词之恶,不堪入目。
从今年1月起至今6月,小吴女士被她的表妹小季女士侮辱谩骂了连续侮辱长达5个月。
小季女士如此不友善,她的微信手机号等等联系方式早已被小吴拉黑,可是,她却不断开小号发谩骂信件,
每被拉黑一个号,就开新的小号不断谩骂小吴女士。
用意之恶,令人震惊,简直是不知廉耻为何物,素质低下,说此人毫无教养也不为过。
孟子曰:“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
春节是一年之始,再大的仇怨在过年也得放一放,
且看这一封辱骂邮件,竟是过年是发来的,大过年如此,明显没打算让小吴女士过个好年。

小吴女士气不过,又羞于直接骂回去,于是找了长辈们理论。
大部分长辈都是向着小吴女士的,毕竟这件事谁是谁非,泾渭分明。
甚至有的晚辈见到了骂人邮件后实在气不过,发了邮件骂回去,长辈们也指责了晚辈们的莽撞。
…
而季女士的父母,也就是黄杨梅村的季*诺,吴*华可能出于“帮亲不帮理”的心理,他们渐渐走向了亲戚们的对立面,
他们拉黑了小吴女士一家的联系方式,此后谩骂小吴女士的邮件他们也是多有出力。
子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。(《三字经》)
季女士初中毕业便辍学,已是许久没能得到老师们的教诲,那么对她恶毒的粗鄙之语有管教责任的只有她父母季*诺,吴*华了。

看看,如此脏话连篇,口吐“芬芳”,任何长辈见了只会感到羞愧愤怒,
而小季女士的父母却能泰然自若,这等城墙一般的面皮,我等便是再活十世百世也修不来。
过年时,小吴女士已经表示自己要把这件事发论坛,但被长辈们劝下来了,用义乌话讲,是怕“破面”,而且家丑不可外扬,只是让小吴拉黑其联系方式即可眼不见为净。
谁知小季女士持之以恒,拉黑一个账号又创一个,一直从1月骂到了现在6月,这等持之以恒,是令长辈们根本想不到的。
今天,小吴女士又收到了谩骂的信件,唉,也是小姑娘不懂事,小吴女士气急攻心之下,竟然真的把小季女士亲笔写的邮件原封不动复制下来发在了论坛,让大家评评理,也许过于愤怒,所以这篇帖子文笔不行,行文多有磕磕跘跘,但从截图能够看出季女士的恶意简直透出纸面。
让长辈们担心的事终竟是发生了,这帖子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我点进去看了看,本以为这种是非分明的事,评论应该是一面倒的,
谁知“乡愿”之人依然层出不穷,这却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咱们再来回顾一下乡愿的特征:
你找他评理,他的处理方式通常是:不管谁对谁错,各打五十大板。
你被欺负了,他总是会说:你也有不对的地方。
更有甚者,看似含糊其辞,实则火上浇油,生怕事情早早收场导致他们无戏可看。
试问评论区,中了几条?
“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”——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》
也就是说,特定条件约束下,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,是非分明,义乌精神“刚正勇为”正是体现了这一点。
评论区中,还是有很多明辨是非者之人,这很好。
可还有那么多的人,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,但自己却侮辱了“德”。
他们自己没有是非观念,没有价值体系,不知善恶,但表面上却是老好人。
老好人就一定是有德之人了?
乡原,德之贼也。
既然不能当老好人,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子曰:“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(《论语·宪问》)
圣人之言,鞭辟入里。
结语——
子贡问曰:“乡人皆好之,何如?”
子曰:“未可也。”
“乡人皆恶之,何如?”
子曰:“未可也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”(《论语·子路》)